2017年12月15日,中-非中心助理研究员周亚东与留学生在肯尼亚山雪山下拉样方,这里是高山植物的尽头。
对于许多人来说,大象、鳄鱼、蟒蛇是在动物园才能集中见到的动物。但对于王青锋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些是每次野外科考都要格外防范的生猛野兽。
作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法定代表人)、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带领团队到非洲进行科考,从乞力马扎罗到东非大裂谷,都留下过中国植物园人的足迹。
2018年考研国家线已公布,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可能会考虑考研调剂,为了方便考生,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考研调剂信息公布,以供考生参考。
1、大学概况:“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该校已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态学专业已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2、招生及培养模式:由武汉植物园组织复试,大学录取。入学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开展课程学习,在武汉植物园开展科研实践,毕业证及由大学颁发。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通讯员陈长丽)5月21日上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举行了禁毒科普教育基地升级改造开园仪式。经过半年的升级改造,禁毒教育基地在毒品原植物的展示和禁毒教育的形式上更加丰富。正值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现场还举行了“防毒品滥用,做阳光少年”为主题的禁毒宣教活动,在社会公众的见证下,青少年代表焚烧罂粟,向毒品说“不”。
模拟罂粟果实形状建设的5个展示笼,专门用于展示200平方米罂粟。罂粟由原来的混合种植变成了按花色花型分区种植。五个白色笼子高低错落、间隔分布,在游览动线上更加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禁毒图文科普展览区,以“识毒防毒拒毒,远离毒品危害”为主题,通过图文展板的形式介绍了毒品的概念、世界毒品形势、世界毒源地以及毒品的危害。后期,武汉植物园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展示毒品原植物种类,加强禁毒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植物、图文展板、电子屏等立体丰富的展示形式来开。
)是一种物种快速多样化的宏观演化模式。自达尔文时代以来,辐射进化吸引了生物学家的广泛注意,但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仍然有限,尤其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物种内在因素如何共同驱动辐射进化缺乏深入研究。风毛菊属隶属菊科,拥有超过个物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地区,以青藏高原为多样性中心。风毛菊属物种形态特征及其丰富,包括具有苞叶“温室结构”的雪莲类和具有长棉毛的雪兔子类。该属物种生长环境复杂多样,从极寒的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到盐碱地、草原和森林都有分布,最高可达到海拔
该研究获得超过200个风毛菊属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建立了该属稳健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此,整合古气候、物种形态性状和物种分布数据,对物种多样化速率动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风毛菊属的三个分支在中新世几乎同时开始多样化,其多样化速率的增加与古温度负相关,而与物种多样性的积累无关。性状依赖模型检测到一些与分化速率加速相关的适应性形态创新,如雪莲类物种特化的苞叶结构。整合物种分布数据发现,分化速率与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物种范围的大小呈正相关。该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中新世之后气候变冷,产生了大量高寒生态位,风毛菊物种适应性创新性状的出现使其能够占据丰富的生态位,推动快速的物种分化。
今年,武汉植物园首次决定“开门办花展”,拿出今年秋季展览的“设计权”,面向全社会“众筹”秋季展览的创意设计方案。展览怎么做,你来说了算!
今年武汉植物园金秋展览将分为室内展和室外展两个部分。其中室外展的位置位于武汉植物园大门口—科普楼—景观温室—迷雾丛林中轴线的室外部分。室外展以“大地之境”为主题,以簕杜鹃为主花材,其他植物材料为辅材,充分利用“大地元素”打造主题花境,展示精致园艺。室内展地点为景观温室,以“天空之境”为主题,利用帝王花、木百合、凤梨、针垫花、山防风、地涌金莲、宝莲灯等奇花异卉为主花材,打造“空中花园”的艺术空间。设计方案需在充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下,主题鲜明、分点串联、理念新颖,立足于足够艺术、足够奇特、足够热闹,并与周边环境映衬和谐。展览启动时间预计为9月中下旬。
本站讯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长期开展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及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保护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工程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发挥。由于库区人口密度大,工矿企业及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三峡库区一直面临城市和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还存在较高的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暴发风险。聚焦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综合研究消落区生态系统及其格局、过程和功能,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是保障库区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陈宇/严欢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蔡昆团队通力合作,在新型冠状病毒康复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活性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创新》)上,题为“Antibody neutralization to SARS-CoV-2 and variants
“武汉实验室病毒泄漏可能性为零是基于常识。”针对一些西方媒体大肆炒作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曾参与指导武汉病毒研究所P4(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和认证的法国专家加布里埃尔·格拉斯站了出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予以驳斥。“武汉P4实验室是在法中密切合作下建造的,我对其安全性毫不怀疑。武汉实验室病毒泄漏说不可信。”格拉斯曾受聘为法国驻华
中科院武汉植物是一个百花斗艳、万木争荣的植物王国,全园共栽培各类植物4000余种,收集和保存“中国红皮书”中的国家级保护植物100多种,是我国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资源收藏中心和中国北带植物研究保护基地。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园区始建于1956年,占地70公顷,武汉植物园作为国家植物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现已收集保育植物资源1万余种,全园共建有世界上涵盖遗传资源最广的猕猴桃专类园、世界最大的水生植物资源圃、华中最大的野生林特果遗传资源专类园、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资源专类园、华中药用植物专类园、松柏园、树木园、竹园等15个特色专类园区和园林景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包含光谷、磨山、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园区,新洲、江夏两个基地及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点击“不再出现”,将不再自动出现小窗播放。若有需要,可在词条头部播放器设置里重新打开小窗播放。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成立于1958年11月,1972年划归湖北省后改名为湖北省植物研究所,1978年回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2003年再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3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