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助力三峡库区生态安全

 2021-11-27    446  

  本站讯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长期开展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及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保护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工程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发挥。由于库区人口密度大,工矿企业及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三峡库区一直面临城市和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还存在较高的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暴发风险。聚焦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综合研究消落区生态系统及其格局、过程和功能,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是保障库区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4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组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安全研究团队,在中科院、水利部三峡司(2018年前为原国务院三峡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以三峡水库消落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植被、土壤、微生物、昆虫、生物媒介等全库区长期监测资料数据平台,定量解析了主要污染物重金属的来源及迁移转化特征,揭示了水利工程对消落区的长期生态环境效应,明确了消落区重要生态过程与功能的调控机制,阐明了消落区植物耐长期深淹的生理学机制,提出了自然恢复是消落区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效措施,完善了水陆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过程与功能、生态修复理论。

  基于长期的监测和理论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制定了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生态修复原则,在武汉植物园建立了三峡库区低海拔区重要植物资源迁地保护基地,保存了植物种质资源151种,筛选出近50种适宜水库消落区生长的植物,构建了适合不同淹没深度和时间的植物群落模式,在三峡库区的湖北秭归县、重庆万州和忠县等区(县)建立干流、支流、城镇景观等3种7个植被重建试验示范基地共350亩。经过10年示范,植被恢复示范区地上植被生物量显著增加了30%,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对消落区生态过程影响不同,研发了消落区生态功能提升的植物配置模式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技术体系,助力消落区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三峡工程的生态安全运行。

  “十四五”期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将按照习总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三峡工程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联合院内外相关科研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在三峡库区开展水、土壤、生物等多要素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明确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控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根据库区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与重点地区的突出问题,制定差别化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为切实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提供区域性解决方案,为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与库区和谐稳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141.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