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486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点击“不再出现”,将不再自动出现小窗播放。若有需要,可在词条头部播放器设置里重新打开小窗播放。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成立于1958年11月,1972年划归湖北省后改名为湖北省植物研究所,1978年回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2003年再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0年8月7日,湖北省宣布,全省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此次活动从8月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位列其中。
The Wuhan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56年9月13日,武汉植物园筹委会成立,筹委会委员共14人,主任:章文才,副主任:万流一、孙祥钟,执行主任:刘文华。
1956年10月30日,武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1098号文批准,同意武汉植物园收购磨山地区土地。
1958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12次常务会议批准,武汉植物园筹委会授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1963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63)中南科院字第029号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华南植物所武汉植物园。
1978年6月22日,中国科学院科发计字(78)0896号文,湖北省植物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实行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属地师级单位。
1978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科发计字(78)2021号文,再次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为武汉植物研究所附属机构。
2003年10月16日,根据中国科学院科发人教字(2003)287号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05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被团中央中科院和全国少工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先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
2011年1月,武汉物园获批组建“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湿地生态恢复与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基地”。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之滨、磨山南麓,东经14°24′,北纬30°33′,海拔19~35m,整个园区占地面积为70公顷。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位于中国湖北省内,当地是典型的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该植物园年平均温度:16.3℃,一月月平均温度:3.7℃,七月月平均温度:28.8℃,极端低温:-18.1℃(Jan.1977),极端高温:41.3℃(Jul.1934),年平均降雨量:1282mm。
据2016年3月植物园官网显示信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作为中国国家植物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收集保育植物资源11726种,建成了世界上涵盖遗传资源最广的猕猴桃专类园、世界最大的了水生植物资源圃、中国华中最大的野生林特果遗传资源专类园、中国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资源专类园、中国华中药用植物专类园等16个特色专类园。
花径广场是武汉植物园创新工程改造园地的第一景,坐落于植物园的轴线中心地带,交通上四面贯通,游客可以穿过长廊进入热带植物温室、杜鹃园、药园等各类专类园区。
猕猴桃专类园占地4公顷,收集保存了猕猴桃属植物51个种及种下分类单元、20个变型和88个国内外及软枣、毛花品种(系),获得种内、种间杂交创新种质资源近2万份;08年与庐山植物园和云南园艺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种质资源分圃,保存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物种。
水生植物专类园主要由多个展区组成。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区由坡岸向塘中央随水深梯度的逐渐加深,依次布置坡岸地被植物群落圆叶节节菜和卵叶丁香蓼,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槐叶萍凤眼莲,浮叶植物群落水罂粟莼菜,沉水植物群眼子菜菹草水车前等不同生态型水生植物110种;沉水植物群落展示区是国内首家集物种保育和科普展示为一体的,常年有35种以上的水生植物展示区;湿生植物群落展示区模拟沼生生境并以展示泽泻属、莎草属、灯心草属、雨久花属、慈姑属等湿生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水生植物水蕨水韭野生稻水禾金银莲花等植物群落;湖泊生态区既有湖岸两栖植物水杉群落、大面积的挺水植物芦苇和香蒲群落,又有浮叶植物睡莲和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菹草等。另外还有荷花品种保存区及展示区、水生温室、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和睡莲品种保存区等。
该专类园建于1956年,占地约3.5公顷,其中包括1000平方米的荫性植物保育区、500平方米的岩石区和1000平方米的李时珍药文化科普展示区,收集保育了以华中地区为主的药用植物1500余种。
该专类园是一个集科研、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及科普展示为一体的研究小组,包括150平方米的所级实验室、1000平方米的用于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育的实验温室及面积20余亩的用于兰科植物的科普展示兰花岛,已收集保育华中及华南地区兰科植物266种,离体保存兰科植物及其他珍稀濒危植物60余种。
建成于2006年初的大型景观温室是武汉植物园的标志性建筑,总面积3188.17平方米,由热带雨林区、兰室和热带沙漠植物区三部分组成,共保存展示各类植物1500余种。
兴建于2005年的岩石植物区占地0.2公顷,主要收集栽培来自神农架和三峡库区的岩生药用植物近300种,为这类植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位于园中心地带的松柏园占地面积约1.5公顷,是该植物园现存最古老的“原始森林”,区内种植有多种带地区的松柏类植物。
该区占地3公顷,以景观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示为主,由梅园、杜鹃园、阴生植物区、山茶园、牡丹园、水云涧、芙蕖亭等专类植物园区和园林景观组成,共栽培各类观赏植物2000余种(含品种)。观赏植物区园林景观以江南园林、江南庭院为格调。
半价票优惠人群: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学生证;60周岁(含60周岁)-65周岁以内的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或身份证。
免费人群: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儿童,团队除外;现役军人凭军官证或士兵证;残疾人凭残疾证;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或身份证。
2020年2月20日,湖北宣布:所有A级旅游景区5年内对援鄂医疗队员免门票。武汉植物园位列其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有在职职工275人。其中科技人员155人、植物园功能人员40人,管理人员30人,支撑人员13人,所办企业人员20人,科技副职人员2人,离岗人员13人,待岗及其他人员2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4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
李绍华、张全发、丁建清、王青锋、李伟、王瑛、王艇、韩月彭、傅金民、杨平仿章焰生产祝龙、王俊、刘峰、郭明全、吕世友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公共实验平台是根据该园“十二·五”规划的相关部署,于2010年成立,是该园科技支撑中心的组成部分。
截至2013年3月,该平台拥有230m²的检测实验场所,购置有大型仪器设备16台,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稳定性同位素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梯度气象系统,涡动相关系统,液相色谱仪(两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土壤碳通量,微波消解仪,遗传分析仪。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始建于1956年,主要收藏湖北及华中地区植物标本。据2016每年3月该馆网站显示信息,该馆馆藏模式标本约200份,蕨类植物标本5100份,裸子植物标本2700余份,被子植物标本191500份。
201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有在研项目275项(新增63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4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课题1项,主持(或承担)农业部公益行业专项1项,承担农业部948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52项(新增12项)、青年基金44项(新增9项),专项基金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任务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4项(新增4项),承担面上联合申请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新增1项)。
2014年,全园发表论文184篇。其中SCI160篇(104篇TOP30%,包括21篇TOP10%)、CSCD24篇、其他7篇,著作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1件,申请发明专利13件。
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有在研项目290项(新增111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5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课题2项,主持(或承担)农业部公益行业专项3项(新增1项),承担农业部948项目2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49项(新增17项)、青年基金42项(新增7项),专项基金2项(新增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任务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新增3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0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2项。
2013年度全园发表论文209篇。其中SCI165篇(105篇TOP30%,包括23篇TOP10%)、CSCD34篇、其他10篇,著作3部,译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8件,申请发明专利15件。
201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有在研项目263项(新增79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4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持计划3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条件平台课题2项,主持(或承担)农业部公益行业专项3项,承担农业部948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50项(新增16项)、青年基金39项(新增1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任务1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1项(新增1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2项。
(原名《武汉植物学研究》)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级)。主要报道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创新性、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等。
该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CBA)、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等二十多种国内外检索期刊、数据库作为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收录。该刊曾相继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3个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和2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1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有在读研究生171人,其中硕士生105人(含留学生23人),博士生66人(含留学生3人)、在站博士后6人。
2013,该园有在读研究生163人,其中硕士生94人(含留学生11人),博士生69人(含留学生1人)、在站博士后8人(含发展中国家博士后1人)。
1、水杉是中国特有孑遗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原产地在华中地区。武汉植物园园徽以水杉的树型进行抽象化处理,寓意为该园以华中地区植物为研究主体。树型着浅绿、绿、黄三种颜色,主要有二层含义:(1)从物种的角度来说,寓意华中地区物种资源丰富;(2)从植被的角度来说,植被季相变化多,寓意华中地区植被类型多。
2、树型浅绿部分抽象表现为英文大写字母“W”、绿色部分为英文大写字母“B”、部分为英文大写字母“G”,三个英文大写字母组合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英文缩写。在树型下方,为由3个“C”型组成的白色水印,周围为绿色包围,主要有三层寓意:(1)体现了地处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武汉植物园在水生、湿地植物和流域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特色,通过研究,要让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山青水秀”。(2)水印中3个英文字母“C”型,均为英文单词“center”的第一个字母,意味着该园以“植物资源收集与保护、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三大功能为中心,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经济规模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
2015年11月18日下午,武汉植物园第八届羽毛球团体赛在东湖阳光羽毛球馆落下帷幕,该园全园职工和研究生有40余人参加了比赛。
湖北省植物研究所(1972.7-1978.11)副所长:李春祥、邢玉德(1973.9-1978.11)、冉宗植(1977.12-1978.1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1978.12-1984.4)所长:孙祥钟(1980.1-1984.4)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1988.5-1992.9)所长:郑重(1988.5-1990.12),副所长:侯嵩生(其中1990.12主持全所工作)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1997.7-2001.10)所长:黄宏文(其中1997.7-2000.3任常务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05.10-2009.9)主任:黄宏文(2005.10-2007.11),常务副主任:李绍华(主持工作)(2007.11-2009.9)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第三届委员会(1988.4-1992.9):冉宗植:林克杰(主持党委工作)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第七届委员会(2005.10-2009.11):罗志强(2009.9-2009.11),:龚俊杰(2005.10-2009.11,其中2005.10-2009.9主持党委工作)
进入11月后,北方大部地区已是雪盖大地,寒风刺骨,人们除了工作一般就在家里享受暖气的温暖。而在中部地区的武汉,此时仍然满山翠绿,鲜花交替张开笑脸,释放宜人的芳香,鸟儿不停地在树上、花草丛中嬉戏,唱着欢快的歌儿,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大自然美丽风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是中国三大...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93.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3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