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地区建设世界级创新湖区对策研究

 2025-01-05    33  

  建设创新湖区是当今全球打造创新集聚区的主要趋势,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东湖打造成世界知名创新湖区,对于落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照世界知名创新湖区建设目标,东湖还存在功能片区发挥不充分、文化创新引领不突出、湖区空间利用不优化、协同创新不明显等问题。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和特点,通过建设人文步道、突出文化引领和创新驱动、打造湖区创新主导产业、推动城市新生态价值生成等路径,促进文化、科技和生态资源融合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典范区。

  近年来,在毗邻城市中心的风景优美的区域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生态,成为全球创新区发展的一大潮流。其中,“创新湖区”模式作为这一潮流的典型代表,引发各地的重视和追捧,受到很多创新头部企业和领军创业团队的青睐。日内瓦湖湖区、华盛顿湖湖区、松山湖湖区、环太湖湖区、西湖湖区等国内外知名创新湖区的出现,都显示出创新湖区在实现自然、生态、旅游、人文、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独特效果,展现出创新湖区的价值意义和品牌效应。

武汉东湖地区建设世界级创新湖区对策研究

  武汉东湖地区是国家5A级景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文遗迹众多,拥有世界级的东湖绿道,尤其是毗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光谷”,具有建设世界级创新湖区的独特优势。应以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为目标,推动城市主脉向东延伸,联动武汉新城建设,实现生态、文化、科技等要素创新型配置,带动湖区周边乃至湖北东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湖区是一种依托湖泊地理环境,以生态为基底,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创新为动力,将生态、人文资源与创新产业充分融合,配套世界级基础设施,具有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特点的功能片区。

  创新湖区建设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开展,西方国家过度索取自然资源,以至湖泊污染严重,发展受限。为此,一些国家通过污染治理、打造优质生态环境、提供便利化设施,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等方式,推动了早期一批世界级创新湖区的诞生。如日内瓦湖湖区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湖区面积510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因排放污水造成湖体污染,影响了环湖周边发展。为加强治理,瑞法两国成立日内瓦湖保护国际委员会,通过资源统一有序开发和整体营销等形式,打造了集观光、运动、度假为特色的旅游湖区。华盛顿湖湖区位于美国华盛顿州,湖区面积87.6平方公里。20世纪初期,华盛顿湖湖区就开始遭受到污染。20世纪中叶,由于大量使用磷酸盐洗涤剂,导致湖区富营养化。湖水污染引起了州政府关注。20世纪60年始,华盛顿湖湖区的污染治理加快,并于70年代末湖泊生态得到基本修复。随着湖泊生态的修复成功和环境的改善,华盛顿湖泊周边吸引了大量人才和科创企业聚集,并逐渐发展成为以科技和旅游为特色的创新湖区。琵琶湖位于日本滋贺县,湖区总面积670.25平方公里,是日本最大淡水湖。20世纪60年代,由于发展工业,大量企业环湖而建致使湖泊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赤潮现象频发。从20世纪70年始,为加强对琵琶湖的治理,当地政府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同时在人口密集区修建下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经过治理,琵琶湖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控制,并发展成以旅游为特色的湖区。①

  我国对于创新湖区建设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认识较早,并逐渐深化。早在1990年,钱学森就提出了关于山水城市的建设思考。2001年,杭州市印发《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景区,构筑全市1小时半的交通圈、旅游圈和经济圈的构想。同时利用西湖西进建设开展景区环境整治、生态恢复、资源保护利用和旅游空间扩展等。通过村庄整治、市政管网和引配水工程建设,打造了花山鹃霞等6处景区,新增70公顷湿地。西湖湖区的旅游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松山湖以及长三角的环太湖区域凭借自身基础优势积极探索,先试先行,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建设世界知名创新湖区的重要区域。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21年,《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规划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将推动“山水生态与科学功能有机融合”。2021年,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沿太湖地区要“深化全流域系统治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202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提出了以环太湖等五大战略协同区为重点,深化一体化策略机制。创新湖区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地进行创新发展、打造创新生态的高地。

  人类逐水草而居,城市依江河湖海而建。湖泊海洋等滨水地带是当今世界人类居住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湖泊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生态资源。创新湖区的出现,实现了将历史人文、科技创新、生态禀赋以及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创新湖区更加强调文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在创新湖区建设中,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内容,文化产业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类型,更是湖区凝聚活力的重要方式,营造创新氛围环境、弘扬创新精神的动力来源。如环太湖湖区在创建创新湖区过程中,就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苏州市建设苏州湾文化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场馆,无锡市在蠡湖南岸建设无锡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在丰富湖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也将人群和生活区引至湖岸。苏黎世湖湖区注重发挥文体设施的吸引作用,修建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众多文体设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

  其次,创新湖区是生态资源与创新要素融合蝶变式的发展模式。从世界级创新湖区建成分布来看,大部分都位于环境优美和宜居宜游的地区。创新湖区以生态为基底,充分发挥生态价值优势,以生态宜居环境吸引创新资源聚集,从而提升湖区的创新功能。日内瓦湖湖区通过环湖合作、山水合作等模式,打造文化艺术游、徒步环湖等多种主题线路,并依托湖区生态环境吸引生物医药、计算机科学等高科技产业集群。博登湖湖区基于良好的宜居环境,通过建设游艇、自行车骑行、动物观赏、房车营地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苏州市依托湖面空间优势,开放湖面及湖岸场景,发展滨湖特色产业,吸引无人设备和水质监测企业开展测试。生态环境在吸引创新资源聚集的同时,也推动着创新湖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创新湖区是公共设施完备的功能区域。创新湖区不仅是创新要素的聚集区,更是高品质宜居生活区,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②。从世界著名湖区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完善发达的公共设施是其显著的特点。日内瓦湖创新湖区打造了环湖自行车、徒步步道等慢行系统,同时开发观光游轮、观光列车、观光巴士等多种游览交通工具。华盛顿湖创新湖区拥有完善的机场、游轮港口以及星级酒店设施,满足了游客的服务需求。创新湖区打造的以航空、铁路、快速公路为主要交通体系和以自行车道为代表的慢行系统,形成了世界级公共生活设施。在此基础上与湖区生态景观进行链接,满足了人们工作生活的需求,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获得感和生活品质,从而增强了人才吸引力。

  东湖是全国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湖泊,也是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和科技要素较为集中的湖泊。将其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创新湖区,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也存在功能发挥不充分、文化引领作用不突出、空间利用不优化、协同创新不明显等问题。应进一步挖掘东湖现有优势,加快补齐短板,早日建设具有武汉特色的世界创新湖区。

  一是东湖湖区人文遗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东湖不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从历史资源来看,放鹰台遗址、鲁肃马冢、九女墩等历史文化遗迹遍布,东湖拥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序列,系统展示出城市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到楚文化,从三国文化再到近代的演变过程。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东湖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创新湖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创新驱动力。

  二是东湖湖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东湖湖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完善。截至2023年,湖区共有“乔木树种285种、灌木224种、草本植物80种、脊椎动物299种、湿地水生植物158种”③。东湖湿地不仅是城市生态资源优势的重要体现,更是重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东湖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2024年,东湖绿道三期正式对外开放,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成环,形成了景区标志性的慢行系统。

  三是东湖湖区周边科教资源丰富,具备融合转化的巨大潜力。东湖湖区周边是武汉市科教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东湖的西南部众多高校环布其中,智力资源密集。湖泊东南面毗邻东湖高新区一带,互联网企业和科创企业聚集,创新要素齐全。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为吸引创新要素聚集,推动与生态、文化资源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是功能发挥不充分。目前,东湖湖区总体规划为八大景区,但各区域功能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听涛、落雁等景区功能设置较为完善,其他景区的景点设置、功能设施配套等方面较为落后。湖区总体功能设置与国家景区建设标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景区现有的景点布置系统性方面有待加强,在区域差异化功能分区上表现不明显。

  二是东湖文化创新引领作用不突出。东湖湖岸除省博外,缺乏世界级文博资源,文博场景对创意元素和城市生活向湖区集聚的吸附效果有限。东湖景区现有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传统景点表现形式单一,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限。近年来新打造的文化新空间,其社会影响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还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东湖特色文旅品牌。

  四是协同创新效应不明显。东湖湖区整体协同创新度有待提升,湖区与东湖高新区、洪山区相邻,但与这些科技智力密集型区域协同性不够,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趋势不明显。湖区周边城区在创新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创新成果共享、创新品牌联合打造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东湖位于城市山水人文绿轴的延长线,是城市文脉地脉的传承之地。推进东湖东拓,打造世界知名创新湖区,应突出贯通城市地脉文脉的特殊地位和使命,顺应武汉由组团结构向中轴结构发展的趋势,推动形成生态景观、历史人文、科创创新融合式发展,成为城市文脉传承区、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示范湖区、世界级高品质人居环境的示范区。

  一是建设人文步道。贯通城市历史文脉,以长江文化为指向,以东湖绿道及周边山水为线路,串联城市及东湖周边历史文化遗迹、公园绿地、生态廊道、景点名胜等,打造生态人文步道长廊。加强东湖与严西湖、严东湖的串联,打造三国文化之路、商贸之路等特色主题人文之路,推动城市文脉向东延伸。策划大学校园绿道连通工程,打造科创绿道。加强与城市现有绿道连接,推动东湖与城市城区慢行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市全域慢行系统。成为具有武汉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公共设施,引领世界级创新湖区公共设施品牌建设。

  二是突出文化引领和创新驱动。加强湖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集中展示。深入挖掘整合东湖的史前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近代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湖区科创元素,在湖岸选址打造标志性文化主题展示场馆群落,作为都市文博区的重要支撑。发挥文化的吸引力和引领力,通过文化场馆群落建设吸引文化创意业态聚集和人群、城市生活向东湖湖岸聚集,提升湖区文化内涵与活力。推动湖区文化设施与公共设施融合式建设,营造湖区文化氛围感。推动湖区文化融入城市生活日常,加强湖区文化具象性表达,以建设微型景观、雕塑符号等可视化标识系统等方式,将湖区文化融入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策划打造一批彰显湖区文化特质和品位的主题旅游线路,实现湖区文化向城市延伸、向市民生活延伸。

  弘扬东湖文化遗产遗迹的时代价值,为创新湖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进一步梳理湖区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有关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等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和宣传,彰显湖区深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底蕴。

  依托武汉植物园和东湖生物物种多样性优势,深入挖掘城市物候文化,在湖区打造武汉物候文化园。建设物候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创新展示节气文化、物候文化展示方式,研发以农耕文化和物候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等,打造东湖湖区特色文旅品牌。

  三是加强生态、人文、科技的融合,打造湖区创新主导产业。推动湖区、景区、城区、园区相融,打造以文化科技为发展引擎的创新湖区,推动东湖成为创新湖区建设的前沿。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东湖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依托东湖高新动漫产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建设动漫小镇,吸引动漫企业和高端专业人才向湖区聚集,将东湖湖区打造成以动漫产业为主,科创、影视、旅游等延伸业态融合式发展的聚集区。依托环湖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科创产业,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在湖区选址建设基金小镇,吸引银行、证券、股权投资机构入住,促进科研成果快速就近转化。

  推动生态与技术的融合式发展,利用湖区空间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滨湖水上技术及相关产业。以举办国家级水上运动赛事为契机,带动湖区水上运动产业发展,推动东湖成为城市体育产业创新高地。合理开放东湖湖面打造湖岸测试场景,吸引研究院所开展相关测试研究,融合人工智能,发展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水环境治理等湖岸测试产业,提升湖区创新能级。

  四是丰富城市生态水网,推动城市新生态价值生成。持续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二期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型港渠,实现东湖整体东扩,大东湖水系与长江季节性连通。推动大东湖生态水网与武汉新城联动建设,实现大东湖水网与武汉新城山水生态廊道的连接,形成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依托河流、湖泊、生态型港渠等水生态空间,发挥水景观效益,策划打造精品水运旅游线路和生态文化旅游区,促进新生态价值生成。

  ②刘西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建设》,《江海学刊》2023年第2期。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6386.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