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一个景区叫黄陂

 2023-07-31    138  

  9月13-14日的中秋小长假,全区共接待游客88.3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2.0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25%,文旅经济再创新高。

  9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文,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武汉市黄陂区”荣耀在列,成为全国71个之一、湖北省3个之一。

  作为武汉北郊的一个新城区,黄陂区自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大格局谋划,大手笔投入,推动旅游产业全景化打造、全业态融合、全领域覆盖,以“木兰”为主线,基于“旅游 ”多元业态的融合创新,推动旅游业从乡村郊游向休闲度假转变、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创建工作成绩斐然,目前已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阶段任务,逐渐打造成了全域皆景区,村村是景点的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景群和国家全域旅游标杆示范区。

  截至目前,黄陂现有旅游景区21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含4个景区)、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7家,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24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43.1亿元。

  “山有灵性、水有生机、城有活力、文有底蕴。”黄陂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禀赋,注定了这片区域“处处皆风景”。

  2016年,黄陂区被原国家旅游局确认为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推动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该区确立“黄陂全域皆景区”的理念,成立以党政一把手领衔的创建专班,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幕就此拉开。

  黄陂区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3万,是武汉市版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生态最好的新城区。发挥大都市近郊、大交通枢纽、大山水生态以及大木兰文化优势,该区通过推进文旅、农旅、商旅、康旅融合,形成了美丽经济、生态经济、休闲经济、健康经济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旅游 文化,整体营销以“木兰”为主题文化的21个景区群;旅游 农业,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休闲特色集镇6个、休闲专业村58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41个、旅游扶贫示范村50个、特色采摘园68家、休闲山庄668家,星级农家乐1158家(五星级农家乐11家),打造了“木兰花乡”全国样板;旅游 商业,大力发展休闲购物游、会展购物游,规划建设空港国际会展商务中心,打造了中西部最大的奥特莱斯休闲购物中心及“汉交会”会展品牌,每年吸引800万人次来陂旅游消费;旅游 康养,举办木兰山登山节、木兰山地马拉松、国际风筝节等重大节会,打造运动、休闲、度假、养老康养集聚区。已建成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康养小镇,建成旅游健康绿道步道500公里,已基本形成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如此高密度、高品质旅游景区集中于同一个区县,在全国范围极为罕见,黄陂因此收获多项荣誉: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区(县)、中国最具活力的老区生态旅游区、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十佳休闲度假区(综合体)、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旅游强区……形成的景城融合、村景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被游客一致点赞为“有一个景区叫黄陂”。

  “现在黄陂处处是景,已经成为武汉的后花园,还经常人山人海,发出旅游红色预警。”不少到黄陂的游客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将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黄陂区统筹谋划旅游资源、要素与空间布局,编制实施了《武汉市黄陂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0)》《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旅游政策的出台,为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准确路径。

  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成为对黄陂区的考验。三年来,该区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推进旅游交通便利化、旅游建设标准化、旅游设施景观化、旅游服务人性化。实现景区与武汉主城及机场、高铁站1小时联接,景区环线分钟联接。实现景区旅游专线车,旅游环线公交直通车全覆盖。建成区级全域旅游集散中心、15处旅游驿站、1000多块旅游标识标牌,建成生态停车场50多个、停车位3万多个。累计建成A级旅游厕所158座,实现旅游景区、旅游沿线、乡村旅游点星级旅游厕所全覆盖,成为“全国厕所典型”。大力实施智慧旅游工程。

  该区积极推进旅游执法大队 旅游司法调解室、旅游工商12315维权服务站、旅游巡回法庭的旅游综合管理“1 3”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旅,黄陂境内旅游市场秩序井然,无重大旅游投诉案例,无企业被列入全国诚信黑名单,游客满意度逐年提升。三年来,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

  黄陂区以“木兰”为主线,基于“旅游 ”多元业态的融合创新,推动旅游业从乡村郊游向休闲度假转变、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经过多年开拓、精心运营,一组组亮眼的数字,正是黄陂区全域皆景的生动写照:2018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16.5%左右,达143.1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全区本地常住人口数量24倍以上。

  游客纷至沓来,一大批农家乐赚得盆满钵满。最新统计显示,该区共10万农民直接吃上了旅游饭,每年增加收入近12亿元。

  近年来,该区做好“旅游 农业”“旅游 农村”“旅游 农民”三道加法,探索出一条以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达到兴农富民的道路。

  全省贫困村刘家山村是清凉寨景区所在地,2004年开园前该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景区开业至今人均收入达3.5万余元。木兰天池景区所在龙池堰,过去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当地农民一贫如洗,自从吃上旅游饭后,村民人年均收入已突破5万元大关。

  大山深处的贫困村,以前失学儿童多,光棍汉子多,无业游民多,聚众多。现在大变样:上大学的多,农家别墅多,创业老板多、小轿车多。特别是景区周边,50多个村的农户因直接参与旅游生产经营,收入均有大幅攀升,从当年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耀眼的富裕村、景观村。

  农户从事旅游经营,频频与游客接触中,增强市场观念,培育开放意识,摒弃传统的陈腐观念。根据生态旅游发展要求,农产品大面积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该区有品牌农产品达到58个系列。其中,“禽王”牌11个系列分割家禽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是全省畜禽加工产品中唯一一个;泥塑、蜂蜜、茶、油、葛粉、豆丝等30多个主打“木兰牌”系列旅游商品,随旅游走向全国,有的还出口到东南亚及韩国、日本市场。

  如今进入黄陂景区内,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掩映,原来的破旧、落后的“老区”,已变身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风景区”。

  吃上旅游饭,一些有头脑的农民逐渐意识到:山川秀美,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生态保护,从抗拒变为支持,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自发变为自觉。旅游业己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邱舒 郑军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3339.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