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468
淤老师好现在丁克人数越来越少选择孤独终老一生或是的哪个比例占得多呢?如果一辈子没有孩子二十来岁会被亲戚说来说去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老了以后会后悔吗没有孩子会孤单吗
在中国的话,我们比较难以获得领养的相关数据。由于传统家庭观念对血缘的重视,很多家庭即便是领养的子女,往往也不会向子女、亲朋好友、更别说是陌生的访问员透露。所以,还是孤独终老究竟哪个比例更高,我没有办法给你一个确切的回答。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孕不育是人类的自然现象,在人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大概在10%左右。但是从中国的调查数据来看,汇报自己没有生育过子女的比例远远低于生物学上不孕不育的比例,那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家庭可能是通过领养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的子女。
对于无孩的人群,很多研究都在探讨他们的晚年生活。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晚年时后悔,但大部分是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生育的群体,而非始终坚定不生育子女的群体。从孤独或者生活满意度的角度来看,无孩群体并不一定会比有孩子的群体更孤独、或者更不快乐。相当一部分无孩群体,在年轻时候已经做好准备,在交往与亲密关系方面,他们一方面更重视与配偶关系的维系,另一方面也积极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这都对老年生活的幸福感有着很大的帮助。相比于没有孩子,从老年人生理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没有配偶(婚姻或者同居的配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更大的。
老师,请教您,从之前的相亲角、交友软件到现在流行的脱单盲盒,这种方式对于婚恋靠谱吗?常说的婚恋友好型社会究竟怎样算友好呢
对于什么是“靠谱”的婚恋方式,我觉得可能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定义,我不能轻下论断。但是可以从别的角度给你一些关于不同婚恋方式的参考。
目前而言,人们认识结婚对象还是主要以自己认识和亲友介绍两种方式为主,相亲角可以算作是亲友介绍的一种,而亲友介绍这种方式在2010年以后结婚的群体中大概占据了一半以上。
交友软件和脱单盲盒,一定程度可以算作为经互联网认识的,目前来说在婚姻形成方式中还不是很主流的,2010年以后结婚的群体中还占据不到5%,总体来说,中国的年轻人还是通过更传统的婚恋方式组成家庭的。
一些国外的研究对互联网婚恋一些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基于德国的数据,研究者发现相比于线下认识而形成情侣关系的,通过线上认识而形成情侣关系的男性,更容易与交往对象结婚。相比于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如果是在网上认识的交往对象,与之结婚的几率也更高。研究者提出,高教育程度的女性在线下的交友圈有限,可能不足以让他们找到满意的交往对象,但是在线上的交友圈更广泛、也更容易筛选出与她们在爱好或者“三观”上更接近的对象,尤其是对于性别平等和家庭的看法。我认为这个研究其实对我国的年轻人婚恋也有一定的启示,通过拓展交友圈和有效筛选与自己契合的对象,可以帮助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脱单”。
而目前关于线上婚恋方式对婚姻形成后夫妻的互动和其他可能后果的影响相对较少,一些研究发现线上认识的夫妻更容易离婚,但还需要更多不同来源经验资料的检验才能够得出更一致、可靠的结论。
从观念角度讲,最主要的是大众对多种家庭行为都有着较高的接受度。无论是单身、同居、进入婚姻还是离婚,其实都是个人行为,旁人不应该指责、干预和价值判断。从政策角度讲,应该帮助个体满足在婚恋上的意愿与需求,比如对同居进行相应的法律保护,对单身群体的医疗与养老提供支持等等。
脱帽礼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的骑士作战时,都会穿上厚厚的铠甲,头部套上重重的头盔,以保护自己。与朋友见面时,就会把头盔摘下来,露出面孔,以示友好和敬意。久而久之,摘头盔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脱帽礼。
比如在公众场合,男士与他人见面时,可轻举或摘下帽子问候致意。如果双方距离较远,也可摘一下帽子致敬。不过进入餐厅、剧院、教堂,葬礼,或比较狭窄的空间里,戴帽子的男士们必须脱下帽子。向女士表达问候时,男士可轻轻摘一下帽子。如果与女士进入正式聊天的阶段,那么男士则必须脱下帽子来说话。对于女士来说,在公众场合,如果戴着礼服配套的帽子,则无须摘帽。不过在剧院看表演,或去别人家里做客等等,女士进入应该把帽子摘下。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278.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3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