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4 17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开发热席卷木兰山区、木兰湖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两三年后开始降温。
1996年,时任长岭镇(今长轩岭街)镇长丁陵生在深入调研后,写下了《木兰山湖川的呼唤——建立武汉木兰旅游经济区的思考》。那年,发表在《长江日报》内参上的这篇文稿,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中提到“建景点、抓龙头”的旅游发展思考,成为黄陂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理论雏形。
1999年,黄陂举办首届木兰文化旅游节,正式打出“木兰”牌。此后20多年间,这一旅游节除因特殊原因停办,到今年已是第17届,成为黄陂旅游的金字招牌。
2002年,黄陂首家由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的景点木兰天池正式开业。木兰旅游经济区的思考第一次付诸实践。
从2006年开始,黄陂区就对“木兰传说”进行了申遗。如今,“木兰传说”国家级非遗由武汉黄陂、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共享;
“木兰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叶蔚璋在黄陂创办了木兰文化博物馆,这是全国首家以木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文化品牌打响了,景区提档升级也迫在眉睫,要让旅游者能够在黄陂乘兴而来,开心而归。”黄陂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向正坤介绍,2014年,黄陂将木兰天池、木兰山、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四家4A景区联手,以“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名称申报,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继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后,武汉市第3个5A级景区。
近年来,黄陂区不断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道路、公共交通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起200多座A级旅游厕所,建成区级全域旅游集散中心、15处旅游驿站,沿途竖立1000多块旅游标识标牌,建成生态停车场50多个、停车位3万多个,给游客更好的“吃住行游购娱”体验。
“以前路没修通的时候,来景区的车能堵上五六公里。”王家河街高顶村火塔线路边,一间造型独特的木质售卖亭里,65岁的吴萍华正在售卖草莓。凉亭背后,是成片的采摘园,亭前,则单独从路边向外拓出了一段硬化路,方便路人停车采购。
近两年,当地政府为了方便游客体验蔬果采摘,特意修建了路边售卖亭。吴萍华在当地承包有1500余亩果园,每年生产的数十万斤水果,无需流向市场,仅靠采摘即可售卖一空。
木兰天池开园的2002年,曹建还未大学毕业。他清楚地记得,那时要进入景区所在的龙池堰村,只有一条泥泞小路。
如今担任木兰天池景区总经理的曹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父亲的建筑生意当时在外面已做得有声有色。抱着回报家乡的想法,他打算回乡开一家度假村,吸纳村民就业。
黄陂区一位相关负责人找到他父亲:“如果没有人流,度假村也难以为继,何不打造一个景区?”这个由民营资本建景点的构想,在当时并无先例。
曹建告诉记者,景区选址曾三易其址,最终和区里共同选定在长岭镇(今长轩岭街)龙池堰水库,景区命名为“木兰天池”。当时黄陂区就提出,今后景区主打“木兰”品牌。
当年开发、当年运营,在黄陂区全力支持下,木兰天池创造了当年景区开发的奇迹,旅游者蜂拥而至,迅速带动景区所在的三个自然村湾村民脱贫。
王家河街道聂家岗村,是草原新村搬迁改造前的名字。因土壤贫瘠、远离水源,这里种庄稼都靠天收,外出务工是很多人唯一的出路。
木兰草原景区总经理聂权告诉记者,他父亲家境贫寒,小时候放过牛、做过泥瓦工,后来白手起家将建筑生意做大。为了改变老家聂家岗村的贫困,父亲就回乡投资,办起一个养牛场。
“草都种上了,为什么不能打造一个草原景区?”在黄陂区政府和王家河街道有关领导建议下,主打草原风情的木兰草原景区2007年开园,成为华中地区唯一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景区。经过10余年发展,武汉木兰草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新三板上市的旅游企业。
政府支持引导黄陂企业家回乡发展文旅产业,相继出台系列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木兰天池、木兰草原的成功打造,带动了木兰云雾山、木兰水镇等一大批景区先后在黄陂成长壮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陂区23个重点景区中,有21个景区为黄陂本土企业家投资兴建。
2010年,正在澳大利亚留学的聂权听说父亲要继续加大木兰草原景区的投资时,和公司其他股东一样表示反对:景区一直不赚钱,为什么还要继续投资?
一次房屋装修,聂权遇到了一位操着黄陂口音的木工师傅,便问师傅是黄陂哪里人。师傅回答,自己是王家河人。怕聂权不知道,师傅还自豪地带了一句:“木兰草原你知道吧,就在我们那里。”
不过,与父亲当初回乡发展旅游的理念不同,学习金融的聂权认为,景区只有持续盈利,才能让村民线年接管景区后,聂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部对外招聘专业团队,对景区进行专业规划并升级改造。
土壤贫瘠造成草地稀疏,他便高价买土,培植草场。举办国际风筝节,在星空下的草原举办篝火晚会,编排实景演出,一年四季打造不同游玩主题。建起游客集散中心,扩大停车场面积,推出高端民宿,做好游玩配套。
2014年,亏损多年的木兰草原实现扭亏为盈。“让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景区发展才能长久。”聂权说。
今年开年后,“木兰游”再度发力,强劲的旅游复苏态势更是给聂权信心。“今年前三个月,景区客流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的20%。”
千亩郁金香盛放,夜间打造一个木兰不夜城,木兰“东市买辔头,西市买鞍鞯”的场景再现眼前。春节一开街,日均接待游客量便接近3万人次。
这里是姚集街道杜堂村,曾经有85%的村民房屋都闲置。2014年,不靠近任何景区的杜堂村被列为黄陂首批美丽乡村试点,政府先后投入1500万元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同年,杜堂村在外创业的葛天才回到杜堂村,依托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打造武汉木兰花乡景区。与以往直接吸纳村民到景区工作不同,村民可将闲置村屋、自家田地入股,就地成为木兰花乡的“股东”。葛天才流转的1800亩荒地,种上了姹紫嫣红的花海,村民的闲置房屋统一重新装修成了民宿,以“赏花游”为发力点打造木兰花乡。
向正坤表示,与第一代回乡发展旅游的本土企业家不同,第二代、第三代景区经营者,开始用专业化、市场化的新思维,为黄陂旅游增添了新动力。
今年初,聂权接待了一批来自青海的600人考察团。“他们可是来自真正的大草原。”聂权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参观结束后,考察团中的一位成员感慨:“我们大草原要向你们‘小草原’学习借鉴。”
中学毕业后,聂志华因家庭困难,一度外出学做厨师谋生。并不甘心的他,攒够钱后,又在22岁那年考入了江汉大学。2010年,在外工作的他因意外受伤回家休养,母亲彭三先便劝他接手家里经营的“华锋土菜馆”,“做农家乐不比你去外面打工赚得少”。看到景区客流量越来越大,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聂志华决定留在家里。
73岁的彭三先告诉记者,随着王家河街的景区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她家从最初的三五张饭桌,整天担心没客人,到现在,家里的三层小楼一二层都用上了,“一到周末,翻台都翻不过来”,家庭年收入有数十万元。
彭三先所在的王家河街街道负责人列出了一串数字:目前全街共有A级景区5个,95个采摘园、49家民宿、74家餐饮店。这个常住人口不足7万人的街道,每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
位于蔡家榨街道周梅家田村阮馆的璞闲客栈写生基地,常有人来此采风创作。客栈主人阮新利,是土生土长的阮馆村民,在市内还同时经营着文化和建筑两家公司,在外打拼多年后选择回乡创业。
2019年,阮新利把自家老房改建成3层楼的民宿,创办璞闲客栈。“原生态的山水意境是画家眼中的乡愁,写生经济也能做成大产业。”
在刚刚举行的2023中国·武汉木兰旅游大会上,黄陂区发布了助力“木兰游”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条”,在重大旅游项目落户、支持旅游企业提档升级、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创建旅游品牌和培养旅游人才等十个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黄陂旅游业一直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爱民的研究样本。他认为,黄陂走出了一条打响“木兰牌”、民营企业家唱主角的不同道路,民营资本自主性强、目标明确、效能更快,带动了黄陂旅游业整体跃升。随着域内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旅游带来的二次、三次消费也将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打造“旅游+生活”,发力夜间经济、民宿经济,将成为黄陂旅游下一步的重点。
1996年,关于建立武汉木兰旅游经济区的思考提出后,没有人知道这一思考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更多可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开发热席卷木兰山区、木兰湖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两三年后开始降温。
1996年,时任长岭镇(今长轩岭街)镇长丁陵生在深入调研后,写下了《木兰山湖川的呼唤——建立武汉木兰旅游经济区的思考》。那年,发表在《长江日报》内参上的这篇文稿,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中提到“建景点、抓龙头”的旅游发展思考,成为黄陂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理论雏形。
1999年,黄陂举办首届木兰文化旅游节,正式打出“木兰”牌。此后20多年间,这一旅游节除因特殊原因停办,到今年已是第17届,成为黄陂旅游的金字招牌。
2002年,黄陂首家由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的景点木兰天池正式开业。木兰旅游经济区的思考第一次付诸实践。
从2006年开始,黄陂区就对“木兰传说”进行了申遗。如今,“木兰传说”国家级非遗由武汉黄陂、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共享;
“木兰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叶蔚璋在黄陂创办了木兰文化博物馆,这是全国首家以木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文化品牌打响了,景区提档升级也迫在眉睫,要让旅游者能够在黄陂乘兴而来,开心而归。”黄陂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向正坤介绍,2014年,黄陂将木兰天池、木兰山、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四家4A景区联手,以“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名称申报,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继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后,武汉市第3个5A级景区。
近年来,黄陂区不断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道路、公共交通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起200多座A级旅游厕所,建成区级全域旅游集散中心、15处旅游驿站,沿途竖立1000多块旅游标识标牌,建成生态停车场50多个、停车位3万多个,给游客更好的“吃住行游购娱”体验。
“以前路没修通的时候,来景区的车能堵上五六公里。”王家河街高顶村火塔线路边,一间造型独特的木质售卖亭里,65岁的吴萍华正在售卖草莓。凉亭背后,是成片的采摘园,亭前,则单独从路边向外拓出了一段硬化路,方便路人停车采购。
近两年,当地政府为了方便游客体验蔬果采摘,特意修建了路边售卖亭。吴萍华在当地承包有1500余亩果园,每年生产的数十万斤水果,无需流向市场,仅靠采摘即可售卖一空。
木兰天池开园的2002年,曹建还未大学毕业。他清楚地记得,那时要进入景区所在的龙池堰村,只有一条泥泞小路。
如今担任木兰天池景区总经理的曹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父亲的建筑生意当时在外面已做得有声有色。抱着回报家乡的想法,他打算回乡开一家度假村,吸纳村民就业。
黄陂区一位相关负责人找到他父亲:“如果没有人流,度假村也难以为继,何不打造一个景区?”这个由民营资本建景点的构想,在当时并无先例。
曹建告诉记者,景区选址曾三易其址,最终和区里共同选定在长岭镇(今长轩岭街)龙池堰水库,景区命名为“木兰天池”。当时黄陂区就提出,今后景区主打“木兰”品牌。
当年开发、当年运营,在黄陂区全力支持下,木兰天池创造了当年景区开发的奇迹,旅游者蜂拥而至,迅速带动景区所在的三个自然村湾村民脱贫。
王家河街道聂家岗村,是草原新村搬迁改造前的名字。因土壤贫瘠、远离水源,这里种庄稼都靠天收,外出务工是很多人唯一的出路。
木兰草原景区总经理聂权告诉记者,他父亲家境贫寒,小时候放过牛、做过泥瓦工,后来白手起家将建筑生意做大。为了改变老家聂家岗村的贫困,父亲就回乡投资,办起一个养牛场。
“草都种上了,为什么不能打造一个草原景区?”在黄陂区政府和王家河街道有关领导建议下,主打草原风情的木兰草原景区2007年开园,成为华中地区唯一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景区。经过10余年发展,武汉木兰草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新三板上市的旅游企业。
政府支持引导黄陂企业家回乡发展文旅产业,相继出台系列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木兰天池、木兰草原的成功打造,带动了木兰云雾山、木兰水镇等一大批景区先后在黄陂成长壮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陂区23个重点景区中,有21个景区为黄陂本土企业家投资兴建。
2010年,正在澳大利亚留学的聂权听说父亲要继续加大木兰草原景区的投资时,和公司其他股东一样表示反对:景区一直不赚钱,为什么还要继续投资?
一次房屋装修,聂权遇到了一位操着黄陂口音的木工师傅,便问师傅是黄陂哪里人。师傅回答,自己是王家河人。怕聂权不知道,师傅还自豪地带了一句:“木兰草原你知道吧,就在我们那里。”
不过,与父亲当初回乡发展旅游的理念不同,学习金融的聂权认为,景区只有持续盈利,才能让村民线年接管景区后,聂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部对外招聘专业团队,对景区进行专业规划并升级改造。
土壤贫瘠造成草地稀疏,他便高价买土,培植草场。举办国际风筝节,在星空下的草原举办篝火晚会,编排实景演出,一年四季打造不同游玩主题。建起游客集散中心,扩大停车场面积,推出高端民宿,做好游玩配套。
2014年,亏损多年的木兰草原实现扭亏为盈。“让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景区发展才能长久。”聂权说。
今年开年后,“木兰游”再度发力,强劲的旅游复苏态势更是给聂权信心。“今年前三个月,景区客流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的20%。”
千亩郁金香盛放,夜间打造一个木兰不夜城,木兰“东市买辔头,西市买鞍鞯”的场景再现眼前。春节一开街,日均接待游客量便接近3万人次。
这里是姚集街道杜堂村,曾经有85%的村民房屋都闲置。2014年,不靠近任何景区的杜堂村被列为黄陂首批美丽乡村试点,政府先后投入1500万元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同年,杜堂村在外创业的葛天才回到杜堂村,依托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打造武汉木兰花乡景区。与以往直接吸纳村民到景区工作不同,村民可将闲置村屋、自家田地入股,就地成为木兰花乡的“股东”。葛天才流转的1800亩荒地,种上了姹紫嫣红的花海,村民的闲置房屋统一重新装修成了民宿,以“赏花游”为发力点打造木兰花乡。
向正坤表示,与第一代回乡发展旅游的本土企业家不同,第二代、第三代景区经营者,开始用专业化、市场化的新思维,为黄陂旅游增添了新动力。
今年初,聂权接待了一批来自青海的600人考察团。“他们可是来自真正的大草原。”聂权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参观结束后,考察团中的一位成员感慨:“我们大草原要向你们‘小草原’学习借鉴。”
中学毕业后,聂志华因家庭困难,一度外出学做厨师谋生。并不甘心的他,攒够钱后,又在22岁那年考入了江汉大学。2010年,在外工作的他因意外受伤回家休养,母亲彭三先便劝他接手家里经营的“华锋土菜馆”,“做农家乐不比你去外面打工赚得少”。看到景区客流量越来越大,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聂志华决定留在家里。
73岁的彭三先告诉记者,随着王家河街的景区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她家从最初的三五张饭桌,整天担心没客人,到现在,家里的三层小楼一二层都用上了,“一到周末,翻台都翻不过来”,家庭年收入有数十万元。
彭三先所在的王家河街街道负责人列出了一串数字:目前全街共有A级景区5个,95个采摘园、49家民宿、74家餐饮店。这个常住人口不足7万人的街道,每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
位于蔡家榨街道周梅家田村阮馆的璞闲客栈写生基地,常有人来此采风创作。客栈主人阮新利,是土生土长的阮馆村民,在市内还同时经营着文化和建筑两家公司,在外打拼多年后选择回乡创业。
2019年,阮新利把自家老房改建成3层楼的民宿,创办璞闲客栈。“原生态的山水意境是画家眼中的乡愁,写生经济也能做成大产业。”
在刚刚举行的2023中国·武汉木兰旅游大会上,黄陂区发布了助力“木兰游”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条”,在重大旅游项目落户、支持旅游企业提档升级、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创建旅游品牌和培养旅游人才等十个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黄陂旅游业一直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爱民的研究样本。他认为,黄陂走出了一条打响“木兰牌”、民营企业家唱主角的不同道路,民营资本自主性强、目标明确、效能更快,带动了黄陂旅游业整体跃升。随着域内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旅游带来的二次、三次消费也将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打造“旅游+生活”,发力夜间经济、民宿经济,将成为黄陂旅游下一步的重点。
1996年,关于建立武汉木兰旅游经济区的思考提出后,没有人知道这一思考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更多可能。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2515.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3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