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扮靓幸福新城区

 2023-01-06    187  

  10月24日,2011年全市推进新型化成站建设现场会在黄陂区武湖街召开,近年来,该区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工作机制,不断改善村镇居住和生活环境,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以北,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4;全区有19个街乡镇场,人口113万,占全市的1/8。其中,城镇人口21.4万。全区城镇建成区总面积65.8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市政道路总面积349.86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84.73万平方米。2010年城镇化率41.1%。

  黄陂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用规划引领城镇化;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用商贸现代服务业驱动城镇化;用综合交通网络化建设推动城镇化;用重大项目连片建设推动城镇化;用迁村腾地、新村社区化推进城镇化;用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化;用旅游文化打造提升城镇化;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促进城镇化。

  黄陂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建设路径。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幸福黄陂”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交通条件和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五大特色板块”,即:南部产业发展区、中部前川新城、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东部都市农业发展区和西部临空经济核心区。

  黄陂区坚持规划先行、连片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武汉市“1+6”城市结构,编制完成了《武汉北部新城组群分区规划》等规划,将黄陂南部地区武湖、滠口、天河、横店等街道和盘龙城开发区连片规划。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了集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村湾建设规划“四位一体”的规划体系。刘家山的《村庄建设规划》荣获全国村镇建设规划设计二等奖。通过规划实施引导城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共享,逐步实现城镇集聚发展。

  黄陂区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一是抓住辖区内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机遇,利用征地拆迁还建、村庄集并,建设移民点和还建小区。二是着力改善全区医疗文化体育卫生条件,丰富了城镇和村湾教育、文化、体育内涵。三是加强交通基础建设。五年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完成了616个村的家园建设创建任务,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湾湾通”,全区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一。四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了全区农村饮水改造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基本实现全覆盖。五是优化电子通讯信息化条件。六是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黄陂区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促进,切实保障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狠抓水环境保护,投入22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跨流域、跨区域的水环境保护规划;投入近2亿元建成了前川、盘龙城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5万吨,有效地控制了水环境的污染,水库、湖泊水质逐年提升。二是积极推进“”,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试点工作。开展生态文明乡镇、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木兰乡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长岭街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姚集街腊梅村、长岭街官田村等13个村被省市分别评为生态示范村。

  黄陂区坚持以贸促工、创新管理,逐步提高城镇的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近5年积极启动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将其作为推动南部地区发展引擎,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壮大了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新型城镇。武湖街抓住机遇通过“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示范建设,采取征地拆迁、迁村腾地方式,将集中还建点定在城镇周边。五年接到累计投入10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该街连续两届获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

  巨量引擎发布《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具有强核心城市发展型都市圈特征

  巨量引擎发布《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具有强核心城市发展型都市圈特征

  巨量引擎发布《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力》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具有强核心城市发展型都市圈特征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1726.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