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4 286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鲁主席这部集子里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名字叫《听铎》,在《山水流韵》这本散文集的第50页。
我分享的这篇文章标题为《细品东湖特有的天籁之音》,副标题为:鲁旭先生散文《听铎》阅读与欣赏。这篇散文是鲁主席1996年元宵节之夜写的,所以创作的大背景是元宵节之夜的凤翔东湖。时隔26年重读这篇作品,仍然倍感清新别致,意蕴深长。这篇散文最早是发表在2007年2月县作协《一览文学》创刊号上的。货放百日自醒,没想到,我2007年写的这篇文章却在今晚派上了用场,真是甚感荣幸!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欣赏这篇散文吧。先解释一下《听铎》这个标题,铎,又叫风铃,一般老百姓管它叫铃铛,其实说通俗一点,就是公园亭子角悬挂的那个风铃。可就是这么个平时不被人们注意的小风铃,作者却能以小见大地写出大气象。整篇散文虽只有1500字,但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极富哲思品质,不失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首先,别出心裁的艺术感受力,是这篇散文的第一个特点。要写一写具有千年历史的凤翔东湖,还真是不那么容易下笔的,因为它的历史太悠久,文化积淀太丰厚,而且历史上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对凤翔东湖的题咏佳作更是如汗牛充栋,不可计数。而正是在这种高起点上,作者却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感受力,巧妙的抓住千百年来人们不曾写过的小风铃,来以小见大的写东湖了。由此可见作者的艺术感受力是多么的别出心裁。
由于作者当年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就一直办公和住在东湖凌虚台旁边那个小院里的(这个院子早已拆除),六年的耳濡目染,六年的日积月累,是他对东湖风铃有一种细致而特殊的情感积淀。其实,小小的风铃是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类情绪的,它只是随风而响的一种自然之声罢了。但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下,风铃却演绎出不同的情感角色。
你看,作者是这样描写风铃的:“在你完成一件工作兴高采烈的时候,它适时地铿铿锵锵为你喝彩;当你略有小成心旷神怡低吟浅唱的时候,它轻轻地叮叮咚咚为你击节;遇你事业受挫抑郁烦闷的时候,它蓦然间嘈嘈切切繁响乱鸣扰你心神;逢你偶有小灾忧郁伤感的时候,它悄然而来铮铮吟吟缠缠绵绵助你凄凉。于是乎,我对于风铃是又爱又恼,爱其知趣,恼其无情。”多美啊,你看作者用诗一样的四段排比句,把风铃在作者不同心境下的心理感受描写得是多么的维妙维肖,淋漓尽致。我想,若非长期身临其境地反复倾听和感悟,是绝对写不出这么真切的心灵感受的。
接下来,极尽视听之美的艺术感染力,是这篇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描写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受是这篇散文显著的亮点。独具西府风情的元宵节夜晚,是一个让读者顿生无限遐想的欢乐之夜。但这还不够,作者却要把读者的目光带到东湖凌虚台上,去感受一下这灿烂夜空的烟花景象,请大家看,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这是凤翔少有的不眠之夜,站在台巅放眼望去,燃放爆竹升腾起的烟尘被彩灯一照,仿佛无边的彩霞萦绕着整个城廓。头顶上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金蛇狂舞,异彩纷呈;悠扬的小曲,豪放的秦腔和爆竹清脆尖利的爆鸣,一如金戈铁马,又似万众狂欢;那烟霞弥漫开来,捎来爆竹特有的暖烘烘的硝烟味儿。一切都是这么和谐,这么美好,让人不由得想起海市蜃楼和天上宫阙。”你看,作者寥寥几笔,便活灵活现地让读者从视觉、听觉乃至嗅觉上,感受到这个元宵节之夜的欢乐情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这样生动感人的描写,还有哪个读者能不为之感染呢?
因为这篇散文主要描写的是听铎,当良宵渐渐趋于平静,音乐和色彩悄悄隐去,但作者却没有在此刻离去,仍然一个人站在凌虚台上遐想。这时作者是这样写的:“风姨不声不响地走来,轻轻地撩动了风铃,那清脆悦耳的叮咚声仿佛从遥远的天宫传来,祥和温馨,醒脑沁脾,也不知那铃舌是怎样撞击风铎的,那声音不疾不徐,不争不吵,博大宽广,绵软悠长,伴着遐思妙想,真是韵味无穷。”
接着,作者又继续写道:“这时风渐渐紧了,那风铎声也由舒缓变得劲急。直到后来,凌虚台上那八个风铃八音齐奏,强弱相间,急缓互补,浑厚清悦,耐人寻味。不远处喜雨亭上的风铃、君子亭上的风铃,以及一览亭上的风铃也遥相呼应,掺和进来。加上风吹柳梢的呜呜声,仿佛一支庞大的古乐队正在认真地描摩着秦王破阵;又好像在着力状写着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乐队是如此庞大,不仅我自己不自觉地成为其中一员,就连身边的花草树木,廊榭亭阁也加入了进来。然而那乐声是那么的平和安谧,仿佛每个音符都透出空灵明秀,强者不狂,弱者不悲,近者不燥,远者不怯。”仔细品味着这如醉如痴的听觉描写,再伴随着这奇妙的风铃声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此时此刻,我们仿佛感同身受地与作者共享着这难得的听觉盛宴。
也许我们都欣赏过孔祥东《保卫黄河》那雄浑激越的钢琴协奏曲;也品味过西奇崇子《梁祝》那舒缓委婉的小提琴演奏,但在我的想象里,都没有东湖风铃大乐队的演奏这么的独特别致,这么的具有神韵。因为大自然的音色是最美的,它所表达的意境,是任何人类音乐都无法替代的。
前有凌虚台上放眼望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万千烟花装点着古城天空的壮丽夜景;后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风铃大合奏。真可以说,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笔触,为读者极尽视听之美。由此可见,擅长小说和戏剧创作的作者,营造艺术感染力的天分和功力是多么的深厚。
一篇优美的散文,仅仅只有对景物的精彩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在“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有所寄托有所寓意,否则,整篇散文就会因为缺乏风骨和灵魂而站立不起来。然而,在这一点上,富有哲思的艺术感悟力,正是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最出彩的地方。
当作者陶醉于整个风铃大乐队的演奏似有所悟,可就是捕捉不住所悟是什么的时候,君子亭别具意趣的风铃却给作者以豁然的启迪。大家看,作者是这样写的:“这里四面环水,地势低凹,君子亭上的风铃声大为减弱,原来处于陪衬地位的水浪的浅唱和树梢的低吟成了主旋律。可仔细听起来,那风铃声还是依然故我,不以主导时而狂傲,也不因陪衬而消沉。这时我忽然明白了,风铃敲响的时候,该发声的都在发声,只是大家发出的声音不同而已,谁也不能取代谁,每个声音都在各尽所能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正是这强弱简杂,高低互衬,嘹亮伴着低回,铿锵配着喑哑,各种声音井然有序的合鸣,才形成风铃大乐队这美轮美奂的天籁交响乐。”
这是多么富有寓意和极具哲思的点睛之笔啊,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风铃声,在此刻得到了一次壮丽的升华。正是因为这段哲思感悟的支撑,整篇文章便一下子风骨俊朗,灵光四射,通篇生辉。同时,在这一刻,作者的感悟也点燃了读者的感悟,从而在通感的作用下产生共鸣,使读者打开联想的空间,便由此想到了很多很多,我认为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篇散文除以上这三个显著的特点外,方面亦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由于时间限制,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赏析了,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到作品中去品味去发现。
再者,读罢这篇散文,还会使人不由得萌生一种夜游东湖欣赏风铃声的冲动,以使自己身临其境,近距离地细品这独特而优美的天籁之音。不用说,到时候这篇散文就是最精彩的导游解说词了。
纵观整篇散文,作者视角独特,以小见大,体悟入微,文笔优美。既有为读者别开一方欣赏空间的匠心独运,又有寓哲思感悟于不经意间的巧思安排。使人读之倍感清新愉悦,别有一番意趣,真可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此,衷心期望艺术之树常青的鲁主席,给大家能再写出这么精美的散文力作来,我们在这样期待着,因为他是有这个创作实力的。谢谢大家!
微信昵称“自强不息”。自认是一个“顽固”的老文学爱好者,早期市作协会员。上世纪80年代初有多篇诗作散见于10多种报刊。今年过六旬,虽笔力不济,却甘愿做一个文学平台忠实而铁杆的读者。
原文链接:http://www.wuhanlvyou.com/wan/1190.html
=========================================
http://www.wuhanlvyou.com/ 为 “武汉旅游”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2
去武汉玩 2021-11-14
去武汉玩 2021-11-13
去武汉玩 2021-11-13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